新闻传播学科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良好实务能力的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实践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延伸与验证,更是学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技能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都把实践训练单纯依托于校外的专业实习,导致实践训练时间较短,方式方法单一,效果参差不齐。
湘潭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持续探索学生实践训练新路径,丰富实践训练新方式,构建了独特的产学协同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积累了创新经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做法是,从2013年开始与《销售与市场》杂志合作开设案例智库专栏。至今,专栏已开设13年,每年12期,每期对8-10个行业最新案例进行分析,并给出发展建议。累计分析案例1200多个,刊发70余万字。
《销售与市场》杂志创刊于1994年,隶属中原传媒集团,以专业性、实战性、权威性和国际化为特色,是我国营销传播领域的权威期刊。曾获评中文经济类核心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等荣誉。
湘潭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与杂志的专栏合作始于2013年,由兼具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的教授组织专栏写作团队。2013年创办行业新闻专栏“直击”,2014年转型为策略分析栏目“新视界”,2024年引入新的评价体系,升级为“营销红黑榜”专栏。历经发展,栏目已完成从行业观察到策略智库的精进,形成了“选题策划-案例研讨-专业撰写-权威刊发”的闭环运作机制。
第一,选题机制注重行业痛点到教学靶点的精准转化。专栏团队与期刊社每月协同筛选案例,构建产学双需的选题机制。双方从行业热点中锁定具有实践价值的议题,如老字号年轻化困境、新消费品牌联名翻车等,当中过滤纯流量事件。针对争议案例,团队结合企业需求与课程目标,将其固定为标准化课题,供学生持续研究撰写,最终形成“品牌焕新模型”“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等固定研究方向。从实际情况来看,80%的研究案例与当季行业动态同步。在这样的选题机制下,学生最终能够通过分析企业真实挑战,在探讨行业问题的同时,又训练了理论应用能力,实现产学价值的双向循环。
第二,分析框架强调学术思维与商业逻辑的深度融合。在长期的专九游娱乐 九游娱乐官方栏写作实践中,团队将传播学、广告学、营销学经典理论与策略创新、执行效率等商业评估维度结合,形成多维分析模式。例如,针对品牌联名营销案例,学生需用传播学“符号互动理论”解构文化符号,同时也需要运用企业端的“用户匹配度”“舆情风险系数”“市场定位”等指标评估实效,最终形成兼顾学术深度与商业可行性的策略建议。这种“学术搭骨架,商业填血肉”的框架,既培养学生用理论工具拆解复杂现象的能力,又确保解决方案直击企业痛点,弥合产学思维鸿沟,真正实现产学智慧的深度融合。
第三,转化路径推动课堂推演到行业落地的价值循环。团队及时跟踪品牌的一线情况,汇集整理成“品牌新风尚”“用户新体验”“推广新思维”“广告新创意”“互动新玩法”等细分案例库。在此基础上,以课堂讨论、小组会分享等方式产出的策略建议,经期刊社评审后,通过期刊专栏及行业峰会等渠道向企业输送。栏目团队还设立“创意提案库”,将学生提出的传播策划框架系统归档,供品牌方按需调用适配方案。以此,在专业教育的理论纵深与实践宽度之间找到支点,实现实践训练与实践价值的直接互通,增加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
13年来,品牌营销智库专栏汇集1200多个行业前沿案例,通过真实商业场景训练学生的问题解构与策略创新能力,加速知识向职场技能的转化,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新的观察视角、注入新的理论九游娱乐 九游娱乐官方工具,助力其突破陈旧经验桎梏,形成更为系统、科学的发展决策。
一是平台资源与学科建设的互补。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长期以来面临两大困境:其一,教材案例的静态化导致教学场景与行业实践未能紧密关联,学生往往接触的是“解剖完成的标本”而非“鲜活的生命体”;其二,专业能力评估标准滞后于市场更新速度,人才培养难以匹配企业对“策略预判力”“效果诊断力”等新兴能力的要求。专栏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产业动态与教育需求间的契合,为解决痛点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案。
作为专业案例智库专栏,每月精选的8-10个案例并非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经过现象解构、策略剖析、价值评估三重过滤的专业样本。这种处理方式本质上完成了从原始商业数据到教学资源的转化,通过长期积累,使教师无需耗费大量精力筛选适配案例,即可获得即插即用的教学模块。更关键的是,案例库的持续更新机制形成了流动的知识生态,确保课堂教学始终与行业热点保持同频共振。
2024年开始应用的“红黑榜”评估设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互补性。其评价指标本质上是对市场价值判断标准的教学化转译,既规避了学术评价体系的封闭性,又突破了企业评估的功利性。这种平衡态评估框架,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双重视角——既培养学生用学术思维解构商业现象,又训练其以市场逻辑验证理论模型。
二是项目机制与育人目标的适配。栏目的模式之所以有效,关键在于它把复杂的行业变化拆解成学生“够得着”的成长阶梯。传统课堂作业往往停留在纸面推演,一遇到真实商业项目,学生便可能会陷入无序应对的困境。专栏的实践模式找到了一条中间路径——用清晰的流程设计,让学生既能触摸行业脉搏,又不至于承受过重的实战压力。
整个过程像一场精心设计的“闯关游戏”。从一开始,学生需要从海量行业动态中筛选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如“国货品牌如何突围高端市场”“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舆情与危机公关”等,并在研究方向的指引下追踪行业信息,倒逼他们关注市场变化,锻炼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在案例研讨环节,专栏提供的评估维度就成了“导航地图”,引导学生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
更重要的是,学生撰写的案例分析不是交完作业就结束,而是要接受专栏编辑、企业从业者的双重审视。这种真刀真枪的检验,既保留了学术训练的严谨框架,又注入了真实市场的烟火气,比传统模拟训练都更能培养职业素养。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选题-研究-反馈”的循环中,磨练出洞察行业的眼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三是实践训练与教育变革的共振。专栏写作训练与教学改革的深度协同,实质是破解产学脱节难题的机制创新。在商业环境高度不确定的当下,企业对人才的动态适应能力需求已从隐性诉求转为显性标准。
传统教育的教学与实践内容相对静态,且偏重“过去时”,因无法捕捉“策略敏捷性”“实时响应力”等新兴维度,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断层日益加剧。由专栏写作触发的教学变革带来了富有价值的变化。一方面,课堂打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教师依托栏目案例库建立“热点追踪-策略推演-实效复盘”的现代化、市场化的教学链;另一方面,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身份转为主动参与行业研究的角色。当教育标准与行业需求形成共生进化的节拍,产学之间的“时间差”便消解于动态协同的进程中。一定程度上,专栏将产业端的生存法则转化为教育端的培养坐标,构建起“需求传导-标准重构-能力重塑”的闭环机制,培养学生持续感知变化、快速整合资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品牌营销智库专栏产学联动模式既以鲜活的行业实践优化教学体系,又以学术智慧赋能企业创新,形成从教育提质到商业增效的双向价值。湘潭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与《销售与市场》杂志共同推动校企融合和产教协同,构建起学界与业界共建共享的专业实践机制和高效决策生态。
(作者孙丰国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作者熊俊康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4 九游娱乐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722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