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置县,宋设徽州府,府县同城的歙县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世人大多知晓,歙县有徽州古城这张“金字招牌”。殊不知,在这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下,歙县还是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中国徽剧之乡,拥有众多国家级、省级传统文化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24年11月 ,安徽省委宣传部公布了全省首批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此次试点共有 3 个区县,歙县位列其中。版权作为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又该如何为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创新保驾护航?自成为省级试点地区以来,歙县努力承担着探索版权保护新路径、新模式的重要使命,以实际行动探索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之路,用扎实举措书写文艺版权保护与创新的最优解。
在这片浸润着徽风古韵的土地上,灿烂的徽文化孕育了无数民间瑰宝,从巧夺天工的歙砚徽墨、绚丽多彩的鱼灯剪纸,到韵味独特的徽剧民歌、精美绝伦的 “四雕” 技艺,各类民间文艺形式百花齐放,民间文艺资源丰富多样,民间创作氛围愈发浓厚。
上世纪中叶,歙县桂林镇竦口村北发现了多处唐宋歙州竦口窑遗址,旧窑址出土的窑具残件距今已有1170多年的历史。2020年,桂林镇引进民间陶瓷研究爱好者洪兵,牵头成立竦口窑陶瓷研究所,对竦口窑文化进行收集与挖掘。洪兵在汲取传统瓷器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现代审美融入器型设计,让千年窑火淬炼出的瓷器既有古韵又含新意。笔者在洪兵的竦口窑陶瓷研究所,看到了很多他新制作的精美陶瓷。近日,桂林镇工作人员上门为洪兵的作品进行版权登记。工作人员逐一对瓷器进行拍照,并耐心指导他在版权登记平台上填写作品信息,完成上传操作。
当得知自己的作品从此有了“数字身份证”,洪兵十分欣喜,“版权登记后,可以有效地保护我们民间文艺人的合法权益。现在作品有了保障,授权给谁、怎么用我说了算,作品创作起来也更有动力了。”在新时代版权护航下,饱含乡土与匠心的艺术创作,延续着独特的文化生命力。
目前,全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6项、省级24项、市级64项、县级181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29名。扎根于古歙大地的民间文艺资源在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下遍地开花、灿若繁星。吴笑梅是省级非遗项目徽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她创作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徽州自然和人文景观,多次获得国家级比赛金奖。2011年,吴笑梅创办了“黄山一枝梅剪纸艺术传播中心”,组建了60多人的教师传承人队伍,义务培养“酵母式”传承人。该团队拥有版权登记证书1000余个。此外,她还义务担任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进行免费教学,学习徽州剪纸的队伍日益壮大。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有责任和义务把剪纸这一传统民间文艺继承下去、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真正喜欢上民间文艺,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吴笑梅坚定地说。民间文艺人坚守着手艺的本真,通过传帮带让中华优秀传统民间文艺得以延续,在代代匠艺中永葆活水。
笔尖流转的是新安山水神韵与独特意境,指尖游走的是徽州民俗风情与灵动故事,文化滋养着人,人又反哺文化,这正是歙县民间文艺生生不息的密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歙县始终高度重视对民间文艺资源的挖掘与梳理,开展形式多样的版权宣传活动,让珍贵的民间文艺在版权的护航下,更好地传承、发展与绽放光彩。
面对民间文艺“有作品难确权、有传承缺保护、有价值易流失” 的现实困境,歙县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工作机制,开展作品登记,搭建版权服务平台,初步建立侵权纠纷调解、权益保护协调合作、诉求表达处理等机制,将版权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县域的每一个角落。
2025年6月19日,歙县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解读了《歙县省级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方案》,强调要聚焦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围绕民间文艺“五大计划”开展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版权登记保护、推进版权产业转化、优化版权保护环境,推动版权成果转化运用。部分乡镇、单位就工作开展情况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现场还为三家歙县版权工作站、服务站进行了授牌。黄山市青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歙县首批版权服务站,自成立以来,便成为连接创作者与版权保护体系的重要纽带。通过上门服务、现场办公等灵活方式,服务站为民间艺人与文创从业者提供全流程的版权咨询和登记支持,助力这些作品获取法律认可的 “身份证”。截至目前,已推动美术、摄影、音乐等多类型民间文艺作品登记超过150件。
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不仅追求登记数量的 “全覆盖”,更注重保护质量的“深扎根”。此次设立的安徽省行知学校、黄山市歙州农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两家版权工作站,着力引导民间文艺作品创作、培养民间文艺人才,并加大版权登记工作力度今年上半年,歙县已有4000余件作品信息登记入库。
为进一步健全版权社会服务体系,引导和规范版权社会服务机构建设,歙县加强技术监测,强化执法监管,常态化开展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专项行动。结合“剑网”和打击民间文艺侵权盗版等专项行动,将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工作列为重点任务,强化版权行政执法;通过精准查处案件、常态化市场巡查、高效化解纠纷三措并举,为民间文艺作品筑起 “防护墙”;针对非遗工坊、文创集市、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文化执法、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以执法合力增强震慑力,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维护版权市场秩序。
以精准登记筑牢保护根基,以培育赋能激活保护动能,以严格执法强化保护震慑,歙县逐步构建“全链条保护”思维构建版权保护体系。
目前,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千年徽州文化的深厚积淀面前,这项工作也绝非一日之功。下一步,歙县将以现有工作为基石,在完善分类确权标准、搭建版权交易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用久久为功的韧劲,让每一项民间文艺都能在时代浪潮中既守得住根脉,又找得到出路。
当一件件民间文艺作品从深巷老宅走向大众视野,人们不禁会发出疑问:这些作品会赢得现代人的喜爱吗?文化价值能否顺利转化为经济价值,为传承注入持久动力?
歙县瞻淇鱼灯和汪满田鱼灯成功入驻中国版权历史文化展厅,徽州鱼灯荣获 2025 年度 IP 非遗文博赛道 TOP10,鱼灯与百草味、詹记、森马服饰等多个品牌联名……文化的肌理生长出时代的脉络,歙县鱼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划出一道融合创新的涟漪。
在暮色漫过溪畔的石阶,鼓点响起,烛火跳动,百余盏鱼灯次第亮起,倒映在水面,碎成一片流动的星河。“为了一条鱼、奔赴一座城”成为了歙县文旅新趋势。2025年春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 112 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10.87 亿元,过夜游客 8.23 万人次。游客可以现场沉浸式体验民间文艺表演,亦可在文字中感受风土人情,在画笔中品味鲜活色彩。歙县收录编辑《歙县非遗鱼灯故事》文学作品集,推出《会飞的鱼灯》绘本,创编鱼灯主题演绎节目,编撰《非遗鱼灯进课堂》乡土教材,多维度的呈现让鱼灯文化有了更丰富的表达。
保护和传承并非恪守过去,融合创新才能与时代发展同频。依托两个市级版权服务站、一个县级版权服务站,歙县做好版权登记、成果转化、产学研对接等社会服务,制定鱼灯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与此同时,延伸产业链条,持续推动跨界融合,促进版权转化利用,释放商业潜能。整合、组建鱼灯专业演艺团队先后赴北京、三亚、成都、上海等地开展商演 190 余场,实现营收超2000 万元。通过开发多样性、多元化、多维度文创产品,培育数字产品,将鱼灯元素植入微短剧、动漫、网游等数字产业,打通与企业合作、与商品联名的转化路径。“国企+私企+青年人才”模式下,开发了爆款产品近 200 款。
歙县鱼灯产业的日益完善,勾勒出民间文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同类文化遗产的活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筑牢版权保护根基,把民间文艺作品变产品、把产品变产业,可持续的活态传承之路便会越走越宽。
民间文艺是传统文化里最具生命力的存在。歙县聚焦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激活歙县民间文艺领域版权价值歙县深挖民间文艺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以开展全省首批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为契机,充分发挥歙县民间文艺资源的独特优势,不断强化县内各类民间文艺作品版权创作、运用、保护、转化、传播,用创新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表达激活生命力,借多元传播拓宽路径,让更多沉睡的文化瑰宝苏醒,在时代舞台上绽放光彩,推动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版权保护与促进的深层意义在于它让民间文艺在“变”与“不变”间找到支点 —— 变的是适应时代的表达,不变的是文化内核的纯粹。而版权促进的价值转化,更藏着民间文艺存续的智慧,让每一份坚守的都从中找到了延续的意义。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4 九游娱乐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72226号